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對于快走絲線切割加工來說,偏移量(編程時的補償量)通常為鉬絲的半徑再加上0.01 mm的放電間隙,習慣上比較固定。放電間隙雖受加工規(guī)準、線切割液狀態(tài)以及工件材料等物理因素影響,但在編程時一般都不考慮,常設定為一個固定值。偏移量的更改主要是為了彌補較長時間加工后,正常損耗所導致絲徑的減小。
對于中走絲線切割來說,加工規(guī)準、沖液狀態(tài)、工件材料、多次切割時的預留量,以至放電時產生的熱量都會對偏移量的設置起作用。標準加工狀態(tài)下的偏移量,在機床的使用手冊中一般都有明確的數(shù)值,可以直接查詢。
在多次切割中,**一次修切決定了零件的表面粗糙度,而**二次切割則基本上決定了零件加工的尺寸大小,此后的修切對尺寸大小也有一些影響,但加工量甚微,這是設定多次切割中各檔加工余量的主要依據(jù),也是平衡速度與質量要求的砝碼。
隨著線切割多次切割次數(shù)的增加、放電能量的逐級降低,在工件尺寸接近要求的同時,表面粗糙度也會明顯地改善;如果表面質量變好了,尺寸精度反而變差的話,就要考慮加工余量留得是否合適。尤其是當工件厚度比較大時,精加工余量選擇不當、前一次切割加工留下的形狀誤差偏大或是不均勻、甚至只有幾個微米的差異,都會影響切割的尺寸精度。